这世界我来过
2019-02-01 22:27
 
      引子
 
      老人,对于我来说既陌生又不陌生,自己的父母已经到了可称为老人的年龄,但自己似乎对于老人的了解并不太多,也从未刻意想要去了解这个人群,只是觉得人顺其自然都会老。
 
      “能参加基金会的志愿者活动吗?确实特别好。”朋友微信中说的是北京荣德利生慈善基金会“老者不孤”项目在民众护理院的培训和服务,因杂事在身,我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去参加这天的活动。
 
 
      清晨,按照基金会服务人员的路线指引我乘车来到了民众护理院,其外观出乎我的意料,在北京非市中心地区有这样一家硬件设施如此好的面向老人的医疗服务机构,太令人惊喜了,而本身学医的我,推开大楼的门时,一种熟悉的感觉迎面而来,或许骨子里的有些东西总在不经意间又回到记忆该苏醒的时点。
 
      培训
 
      走上二楼,看到在签到处服务的朋友,倍觉亲切,这是一种无需多言,我知道你在那里的温暖。换上志愿者红色绒背心,准备落座,发现这里已经有好些参加受训的人员了。
 
 
      上午的培训以各种形式交叉进行着,围坐一圈的平等感,手牵手唱《让世界充满爱》的温馨,麻雀故事视频的启迪,李老师幽默又富临终关怀经验的传授,我只是感受着,无论是舒缓的背景音乐,还是彼此握着双手,那轻轻亦或深深的拥抱。
 
      大家分享着脑海中浮现的各种记忆片段和画面,有的情不自禁留下了眼泪,过往的回忆中有遗憾,有的分享着现在生活的知足和幸福,我静静聆听着。
 
      下午我们要进行实战,每个人在老志愿者的带领下随机陪伴名单上的老人,这多少都有些让人忐忑不安,我们碰到的会是怎样的老人?
      是坐着轮椅还是躺在病床上?
      他/她会怎样对待我们?
      怎样与老人进行对话沟通?
      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是人到老年后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状态都是怎样的?
      遇到各种状况我们该如何应对?
 
 
      这些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专业的技巧,基金会对我们做了详尽的案例及经验分享,让我比起之前的担心多了一些放心。
 
      老人
 
      我和彭季老师分在一组,这是一VIP房间,非常的宽敞,家具不多,沙发、放着棋子的茶几,窗明几净的落地玻璃窗令阳光洒满空间,一位身材瘦弱,年近七旬的老人坐在床上,其床脚旁是可站立移动的电视架。
 
      搬了椅子坐在老人的床边,老人盘起了双腿,双手略微撑在床上。彭季老师首先介绍了我们的来意,并开始跟老人攀谈起来。
 
 
      老人家是刚从医院急救后到这里来的,不到十天,她的两个鼻子都插着管,24小时需要吸氧。家中闺女如同每个在大都市打拼的人,忙碌不已,让专业人士对老人家全天候进行护理是权衡之下最好的选择,老人缺氧几分钟手指就会变紫,所以连洗浴时都要吸氧,走路连走廊的一段距离对她来说都有些困难,因为这种病症伴有全身无力,更不要说去户外了。
 
      老人很健谈,谈及自己知青时候的经历,对老伴、女儿的牵挂,眼光也时不时游离到屏幕上。
 
      彭季老师和我都属于好长时间没有看电视的人了,不曾想在这里随着老人也瞄了几眼都市家庭剧《姥姥的饺子馆》,推测着情节的进展,与老人家聊着故事。看电视恐怕是老人家日常最多的娱乐活动,还有就是病友会到床边跟她下棋解闷。
 
      不知不觉几十分钟过去了,为了让老人家更好的休息,我们起身告辞,老人家依然坐在床上,目送着我们远离,并欢迎我们下次再来,阳光依然洒满整个房间,只是老人的身影越来越小。
 
 
      老人的经历如同我们大多数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我在彭季老师跟老人家沟通时专注的聆听、观察并学习着。
 
      我不能说短短几十分钟我走进了老人的生活,能够不加个人色彩的去理解她的苦与乐,但是我突然意识到,虽然我跟父母的关系很好,但在我父母渐渐老去的时间里,我似乎从来没有花过几十分钟时间,这么专注地听他们唠叨。像对待这位老人一样,无论什么话题,我都能静静地聆听,或者试图找话题进行彼此的沟通。
 
      于是在一刹那,我下定决心回到家后,一定要更有耐心的陪陪父母,更何况父母现在还无需让人这么照料,自己为什么不珍惜呢?
 

 
      老人的行动不自由又给我很大的冲击,对于衰老,我不是害怕皱纹上眉梢之人,虽然也看到周围老人们体力丧失,行动迟缓,记忆模糊,但谁知道无常会降临到谁的身上?
 
      无论我们是否曾经辉煌,是否富贵,我们每个人都或许会为自己年老后做一些打算,比如有时间要去哪里走走,倘若我们只能在床上吸氧,活动范围是那有限的空间,那么余生我们该怎样度过?
 
      虽然仅仅是短短的几十分钟陪护服务体验,我也没有说几句话,但是触动我生命,引发我思考了很多,老人家是身体上的不自由,多少我们手脚麻利的人是心不自由?或者身心都不自由?多少人能通达心的本来面目而获得自由?
 
      当下的感悟我先从对父母更耐心、更专注、更体恤开始,再到身边的熟人,如果我能以我最大的诚意和礼貌对待陌生人,为什么不能更善待的身边人呢?摒弃自己的立场,透过他人的视角去感受、了解这个世界,给这个世界更多的善意,透过这一点点的善意,我想在临终时,我才能坦然地说,这世界我来过。。。
 
文 | 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