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次看到L爷爷的名字时,我以为自己眼花,竟然和自己的班长名字一模一样。
这次的陪护,负责分组的助理小伙伴,安排我做“主沟通”,虽然已经参加过几次陪伴老人的活动,但不擅与人交流的我,面对“主沟通”的担当,还是有些发怵…总是要成长的不是?培训时学到的那些知识技能,不练不就成了假把式?
得,今天就去陪陪“班长”吧!
我们是在半路上遇到L爷爷的,他坐着轮椅,正在公共休闲区休息。在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后,L爷爷便让护工推他回房间,领着我们去房间里聊。
培训时讲师曾说,我们遇到的每一位老人,其实就是照见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在老人身上,我们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位老人也是如此。
老人家特别友善随和,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交谈过程中,他时不时会低下头,用手挠挠脑袋,就好像一个羞涩的孩子。能感受到他面对陌生人时,以礼相待背后的那份拘谨。
我不也是这样么。慢热、拘谨,很难打开自己。
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拘谨的我,在面对老人时,他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便也是如此。于是,和我们交流的话题也都是属于“安全地带”,年轻时的工作,工作中的同事,年少时读的书,读书时的同学…….
但老人毕竟是老人,不论和我们聊什么话题,总能在不经意间彰显出一个生命的厚度。让人心生敬畏。
在看似很家常的话题中,我们惊讶的发现,L爷爷的记忆力超群。虽然已年逾七十,记性却好到二十几岁做工人时所制作的那个零件厚度是几微米,他都能清楚的记得。十几岁读书时班上老师同学的名字能一一道出,这令我和我的搭档都赞叹不已。
想必L爷爷年轻时的工作定是他非常热爱和引以为豪的吧,所以才能在四五十年后还记忆犹新。就像某个领域的专家,无论到什么时候,他都能对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事无巨细的侃侃而谈。这也是我一直秉持的观念: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
但在随后的交谈中我发现我错了。
不仅仅是自己的工作,老人家对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事情,都记得非常清晰,是具体到细节上的清晰。包括后来他是如何自学象棋,自己去地摊上买了几本厚厚的叫做什么名字的书,作者是谁….后来和哪些棋友下棋,最佩服的棋友叫什么等等….
我才意识到,他的这种记忆超群,源自于他对生活的一种认真的态度,那种单纯和专一。在他们那个年代,不像现在选择那么多,人们比较随遇而安。不会跳起脚来非要找最适合自己的,而是遇到什么就认真去做。在这种精神的贯穿下,他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珍贵无比,记忆犹新。因为不论生活境遇怎样,他都是接纳的,心无旁骛,只是用心去过。而不是把时间精力浪费在弥补各种缺憾、追求更完美上。事实上,人生中的缺憾也不可能被弥补,完美也根本不存在......
老人着着实实给我上了十分宝贵的一课。
我不禁对眼前这个生命发自内心的生起欣赏、敬畏之情。
老人果然是一面镜子。当我内心生起这些微妙的变化时,老人家的状态也悄然开始变化......
我内心的这种敬畏、欣赏,他感受到了。慢慢的,他的神情更加放松,眼神中散发着光,在那个当下,我似乎体会到了讲师所说的“同频共振”。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就是那种全然与眼前这个生命在一起,心境与他同起同落的感觉。
或许正是因为感受到我与他同在,慢慢老人家聊的话题也更加深入,他的家人、他过去所遭受的伤痛、那段艰难的岁月...最后聊到自己的母亲,老人竟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
这完全出乎我意料,这与几十分钟前我们见他时,那种拘谨淡然的状态相去甚远…….而此刻的自己,握着他的手,跟他一起流泪,这也与那个慢热、小心翼翼的自己,相去甚远……生命与生命之间这种联结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而这种力量就是在“用心陪伴”的过程中得以开启、释放。
陪伴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说了一次又一次的“最后5分钟”,最后依依不舍的告别。
临走前,L爷爷跟我们说:“我能当你们的志愿者吗?”
我们愣了一下,半天才反应过来老人家的意思。心底里一股暖流悄然流淌...“当然可以!”
他大概是感受到了“志愿者”所带给他的意义吧,所以也想要去效仿……
对L爷爷有种说不出的感恩,不仅因为他带给我关于人生的启发,也因为他的这句“我能当你们的志愿者吗?”,让我更加坚定了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
愿老者不孤,也愿每个生命不孤。
撰稿人 | Z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