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力量 | 安宁疗护中的沟通艺术
2021-04-30 18:46
      导语 :“社区居家安宁项目”之“社区医护培训”第二期于1月7日正式启动,每周学员和导师们于线上进行交流学习和案例讨论。本文内容来源于线上案例讨论环节,该案例主要涉及:与末期患者的沟通技巧、如何舒缓患者焦虑等问题。希望能给更多人带来思考和启发。
       语言的力量,安宁疗护中的沟通艺术
       病历介绍(本案例已做隐私保护):
       这是一位70岁女性患者,在2009年无意间发现左乳皮下有硬结,但没有重视及系统治疗。2016年初发现肿物增长较快,皮肤上呈现菜花样突出状。2017年初,在北京某医院进行乳腺穿刺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I级),同年7月进行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019年底,患者出现心悸、喘憋的症状,并入院治疗,诊断为“乳腺癌、肺转移癌、心功能不全”。在通过给予胸腔积液引流,以及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2020年5月,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喘憋,倦怠乏力,饮食不佳,再次入院治疗。患者入院后,通过综合评估,预计生存期少于1个月。患者本人及家属对病情知晓,并接受预后。
       患者已退休多年,老伴在7年前患病去世。唯一的女儿长期驻国外工作。患者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母女关系和睦,患者本人目前处于独居状态。由于疫情,患者女儿短期内无法回国,因此委托朋友照顾母亲。
       社区医护面临的困惑(一)
       “患者唯一亲属(女儿)无法陪伴在身边,为了更好的开展安宁疗护,医护、患者及亲属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导师解析(一)
       注:导师解析是讲解同类案例的知识点,不是对本例的评价。
       01. 与末期患者的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具有安全感、舒适度的情境,使用“我讯息”的沟通方式,并且提前从患者女儿处了解母亲的性格与爱好。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表情、神态、身体动作、手势、声调、语气等非语言信息,可以很好的了解患者的内心状态和情绪波动。
       02.在安宁疗护的过程中,如何组织话术是医患沟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恰当的语言不仅可以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建立彼此的信任,还可以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需求,更好的帮助患者捋清思路。比如:
       ◆“我们能感受到您的不安与恐惧,特别心疼您,想为您做些事情,哪怕只是聊聊天。”
       ◆“您是身体上有不舒服么?还是在担心什么?我们能为您做些什么呢?“
       ◆“您愿意和我们说说您女儿小时候的事情么?” 
       ◆“如果女儿回来陪您,您愿不愿意?心情会不会好一些?” 。
       03. 末期患者如果缺乏家人陪伴,不利于其情绪的稳定。这也是近期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案例中患者的女儿不能陪伴身边,可能是困扰患者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与患者女儿持续沟通,确定是否有回国的可能性,避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患者与家人留下遗憾,真正做到“生死两相安”。同时,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视频会议,在获得家属的委托授权后,确定患者的照护目标。在视频过程中,也需要引导患者与家人进行四道人生,及商讨患者的身后事宜。
       04. 在患者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情况下,帮助患者回忆与家人在一起的场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
       同时,与患者及其家人的沟通内容应该更加细致和具体。针对本案例中的患者,我们可以引导患者回忆过往经历,聆听患者与女儿温馨的往事。如果患者愿意与医护沟通这些细节的内容,表示医患之间已经建立了信任关系,患者愿意敞开心扉,才有可能更充分地表达内心真正需求。
       05.另一方面,与患者女儿进行深入沟通,使女儿有机会倾听其与母亲的回忆,了解其对母亲治疗方面的意见,增加她的参与度。
       社区医护面临的困惑(二)
       “患者存在心烦焦虑症状,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导师解析(二)
       01.首先我们应与患者深入沟通,了解造成患者焦虑恐惧的原因是什么。
       是惧怕死亡?惧怕疼痛?身体存在不适?还是怕离世前见不到女儿?这些都需要与患者进行深层的沟通,结合患者的具体生活细节,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了解并明确患者的内心需求,才能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02. 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烦焦虑症状,在药物方面,可以使用小剂量抗焦虑类药物(如罗拉)。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氛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缓患者不安的情绪,包括摆放患者与女儿的照片,使用小风扇,增加病房空气流通,提升治疗环境的舒适。
       此外,尝试使用芳香、放松、音乐等疗法对减轻患者焦虑也有一定的帮助。
       其他建议
       01与末期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医护要保有同理心,而不是同情,这需要有一定的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但需要慢慢训练和培养。
       与患者沟通时,应尽量的去理解患者的内心,帮助患者找到宣泄不良情绪的出口。如果无法就某些具体经历(如感叹命运不公、罹患绝症等)与患者产生同理心,可以尝试与患者的感受(如焦虑、担忧、恐惧等)产生同理心。
       通过观察患者的肢体动作、言语、表情等细节,去感受患者的情绪,理解和接纳患者的情绪,从而慢慢实现与患者的感受产生同理。
       02.与末期患者沟通时注重沟通技巧很有必要。
       一是倾听,有时候患者并不一定需要医护给予什么治疗方面的指导,可能需要的仅是一个内心宣泄的渠道,需要有人耐心的倾听。患者需要被理解,当他感受到被理解,内心的焦虑不安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二是沉默,适时的沉默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
       该案例引发的思考
       01. 安宁疗护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也要提高医护自身敏感度——善于“察言观色”。
       根据“冰山理论”,通过观察患者的非语言信息,可以发现患者内心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期待,以及其灵性层面的需求。(PS.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02. 医护人员初次与患者接触时,不应根据患者的外在表现,对某些“是非对错”进行武断的定义。我们应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基于对患者的深入了解,后续的沟通才会更加顺畅。
       03. 与患者的沟通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目的与患者沟通,借助正确的方式、方法,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让沟通变得有效。沟通的最终目的便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让患者的内心得到表达,帮助患者与家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本期案例讨论导师
       史迪: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组员
       周紫娟:北京协和医院腹膜透析专科护士、副主任护师,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组员
       刘茜: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护士,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组员
       宁晓红: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