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春,荣基金志愿者团队迎来了新阶段的启航,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伙伴加入到荣基金志愿者大家庭中。转眼间,2022年度荣基金志愿者培训的第一阶段——通识培训已经完成。一期期用心设计的主题,一次次分享会的深度交流,引发大家进入细致、多面、深层的思考。
在这近两个月共同学习、分享、收获的时光里,很多伙伴都有所感,有所悟,或是对生活的启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抑或对人生重要课题的突破性探索。这些宝贵的触动心灵的感言,我们想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让更多人受益。
用生命影响生命
——荣基金志愿者“生命教育”培训学习有感
似乎是机缘巧合,又像是冥冥中有玄机,让我有机会参与到荣基金志愿者培训的学习中。
进入到通识培训阶段,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中,从第二个主题开始便没能按时完成相应的观影、作业以及线上分享。直到在断断续续参与到第三个主题的分享会上, 听到伙伴们分享对“病”的深刻理解,忽然像是有什么东西触动到了内心深处的缺失。
于是,特地留出一个下午的时间,在图书馆一个安静的角落,打开电脑,戴上耳机,静静地把没看完的“老”“病”“死”相关的影片完整看了一遍。
恍然察觉,此前没能跟上培训节奏,不是因为自已以为的忙、没有时间,而是自己在潜意识里的逃避,逃避那个内心缺失的、也是自己一直没有勇气直面的话题——“病”。
尽管说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然而,生、老、死都是纯粹的、可以预知的,唯“病”却是始料不及、不可捉摸、希望和绝望并存的。
在看关于“病”的纪录片《人间世》的时候,第一季第9集那个怀胎5个月的胰腺癌晚期患者张丽君以及她的家人,他们彼此的坚定与守护,对生命的珍爱和尊重,让我知道了什么叫爱与被爱,什么叫面对和抉择。在片中那些镜头里,我找到了内心里缺失的那部分;也是在此时,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才有了一个清晰的、完整的认识。
于是,回过头来再看关于“生”“老”和“死”的影片,便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看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在深夜,观影过程中,杨爷爷、陈奶奶、施奶奶等人的影子时不时被代入到电影中,他们是我在养老院工作时陪伴过的长者。因为有那段从业经历,所以对电影情节并没有太多的陌生感,只是联想到自己父母老了我们要怎么照护他们?我自己以后老了会得到什么样的照护?
影片里的老人、女儿、女婿、保姆、机构护工,每个角色的行为与做法都具有代表性地、真实反应着认知障碍症患者的真实状况。思考得更多的是,面对老人迷失在时空里的状态,作为其照护者,应该怎样为长者提供更有质量、更有尊严的照料与支持。
那个下午在图书馆看完《入殓师》,“往生”这个词让生活依旧安静而美好。记忆里又浮现出2005年看到杂志上介绍的一家经营殡葬用品的店铺,名称就叫“往生事业”,但是感觉很新奇。我对于“死”其实并不陌生,也不惧怕。从小的记忆里,就知道妈妈在村里红白喜事的仪式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到现在,快七十岁的老母亲依然是村里办红白事主事名单里的一员。而我对于“死”的敬畏,对人生最后时刻所怀有的庄重、虔诚的信念,也是来自于从小跟在妈妈身边经历白喜事的耳濡目染。
逝者已矣,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庄严的民俗仪式开始逐渐被简化、被忽略、被淹没,甚至消失;又或者,那些虔诚的信念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并存在。无论如何,认真地对待生命中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不仅仅是对往生者的尊敬,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吧。就如同,电影里大悟在最后对父亲的释怀那样。
生者如斯,我们好好活着,并有能力帮助将要往生的人体面离去,也许,这就是要做安宁服务的缘由吧。
我很庆幸,在没有及时跟上每次培训和分享计划的情况下,反而因此偶遇了这个将生、老、病、死连贯起来去观看和感悟的契机,使自己看到和找到生命的完整。参加这次培训学习,受益的不仅仅是对自己工作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让自己重新审视生命,对过去和未来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定义和思考。
感谢荣基金,感谢各位老师!
何永霞
2022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