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志愿者的陪伴,能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什么?我们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说出埋在心灵深处的话?
志愿者作为受助者眼中的陌生人,往往对安宁陪伴中的沟通问题感到无助。既要让患者和家属信赖我们,又要作为一个伴行者的角色,鼓励他们自己走出死亡的阴霾,珍重最后的时光。
今天小荣要和大家分享两则记录细腻的安宁志愿者陪伴日记,资深志愿者老师们的沟通方式,是否能给你带来启发呢?
01
夏末午后,乌云低压后雷阵雨倾盆而下。我们坐在一间取名叫阳光交流室的房间里。名字赋予了这间中规中矩的办公室温馨和爱意。
与我们并肩而坐的是一位胃癌晚期家属,张女士(化名),80后,独生女。母亲前后做了十多次化疗并摘除了整个胃。进入安宁病房后,每日只喝水。独生子女的她一个人挑起了重担。
你和妈妈平时在一起的时间多吗?志愿者钱钱老师轻声问。女儿的眼泪夺眶而出,有些哽咽,雨滴落在玻璃上,似乎显得格外清晰。
我们静静的陪着,轻抚她的背部。在断断续续的倾诉中,女儿的心情也渐渐得以平复。我们知道,作为独生子女的她,哀伤的出口应该不多,给她以情感的表达与宣泄是哀伤疗愈中很重要的一环。
交流中我们知道外孙女一直由外婆带大,感情很好。但外婆担心吓到孩子,所以就没有让孩子来探望。
张女士也有些犹豫,但在这生命不确定期,是否要让孩子来呢?是的,在老百姓心目中,疾病、死亡都是比较忌讳的。
钱钱老师说:我也有孩子,所以也能理解你的心情。不过我想说个案例给你,是一个长辈去世但没有告诉孩子,而几年后孩子回忆起这件事留下的是遗憾和无奈。或者我们可以把实情告诉孩子,一起讨论一下,但来与不来的决定让孩子做?或者也可以让孩子通过视频向外婆道谢一直以来的照顾与呵护?张女士听后若有所思的点头表示再考虑一下。
临近最后的陪伴时间,钱钱老师问:你有想过万一妈妈走的时候你没有在身边或送到,会遗憾吗?张女士说:当然会。
钱钱老师说:是的,不过我之前看过一些案例,说有些患者就是希望在安静中离开,不给家人添麻烦。他们想自主选择离世时机。这也许有些匪夷所思,但确实发生过。
所以,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否也能心存平静?因为这是患者自己的决定,尊重患者意愿,也是我们的心愿不是吗?(提前对家属做病人离世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的心理建设,能最大程度的做到生死两相安)。
这次的陪伴有悲伤、有泪水,但钱钱老师的轻声细语、温柔的肢体抚慰、缜密的思路,都赋予了行云流水般的美,而这种美所产生的力量会让生命更如实、洒落。
02
原来会认为,交流很大程度是依赖语言,带着这个认知,在语言停止时,会不知所措,以为自己和对方的连接断了,又不知道怎么接上。陪伴中,也怕聊着聊着,话突然断了,那怎么办?
超越语言的心灵陪伴
一次陪伴一位不想聊天的奶奶,我的确在努力用心和她交流,真实的体验了超越语言但彼此之间的连接,对互相的影响。这时候知道,无论对方什么样,是否沉默不语,是否正在生气,只要自己的心是接纳尊重的,是带着爱和欣赏的,是对当下情况的允许和感恩的,把心空出来,那就是陪伴了,而且带着这样的心陪伴,对话或者从自己的口中,或者从被陪伴人的口中自然流出。一切该发生的就会自然发生。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在陪伴中,只要守住自己的心的状态,就能安静下来等。
怎么把握交流中的适当回应
顺着对方的话走,相信只要给足够的空间和适当的回应,任何人都会慢慢转到Ta该去的地方。
陪人聊天时,内心尽量不要有“我要怎么样”,或者去评判“TA这样说不对,TA这样想不对,应该怎么样想”,这样的意图会打断对方的心流,即便是夸对方,对方表面也觉得好,但让人把心里话顺畅的说出来,会是一个更好的交流。
今天陪伴一位阿姨,阿姨说:“年轻人真好啊,我老了没用了,就是给孩子添麻烦。”我就听着,没去回应说:“老了也很好……”这些话,听起来是负面的,但阿姨就是此刻情绪不好,这么一说而已,并不需要打断纠正观念,阿姨接着说自己的病,说到最后阿姨觉得此刻安心养病,就是对孩子最大的贡献,心情也轻松了,心情轻松,负面的念头也就减少了。
什么是适当的回应?要回应到对方的心里,这是超越语言的,说出对方心里的话,这需自己的心很敏锐。
有时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心里话,如果被他人说出来,会感觉特别被理解。人的心性是美好的,心里话都会带着能量会彼此共鸣,最深的心里话说出来的时候,就会对患者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