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人生读书会 | 46个居家临终患者的真实故事(下)
在《可喜可贺的临终》之前,我曾读过《在生命尽头拥抱你》、《最好的告别》、《好好告别》、《善终的艺术》、《老年慢疗八阶段》,这几部作品均是以美国及英国的医疗从业者的临床案例为背景,阐述的医学死亡的模样,从这些书中,我最大的体会便是“绝望中饱含温情”。此外,《了不起的基因》一书由中国基因研究领域的学者尹烨撰写,他从遗传学角度理性的肯定了死亡的价值,值得一读。
有了先入为主的阅读前提,因《可喜可贺的临终》一书同为医疗从业者所著,并未抱有太多的期待,但奇迹就真的发生在一不小心之间,送到眼前时,可以说是温情中充满希望。
《可喜可贺的临终》共6章,其中1、2章的“开胃菜”总体轻轻浅浅,未能激起内心波澜。到第2章最后一篇,出现了伸懒腰体操的分解图照片,瞬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那种近距离的参与,缩短了读者和作者以及安宁疗护三者之间的距离,上头率扶摇直上。
书中第3章抛出的话题,刚刚好是最前沿、紧迫也是最符合我需求的部分。独居?没钱?死在家里臭了都没人知道?这些带着强烈社会问题和个人担忧的疑问,是否可以得到妥善安排,享有平等的善终待遇。这些疑问,我都在第3章里获得了安抚性的指向,内心也油然升起了对日本立法及社保方面机制健全的羡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唯一欣慰的是,因为有这些优秀前辈们的探索、践行和总结,会给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省略诸多未知弯道的风险和时间。
小笠原先生像菩萨派来的救兵,打破了我们常规认知的魔咒,在书中第100页给出了一份居家亲属可操作的“解咒清单”。从此刻开始,对面临重症即将离世的亲人时,我们可以不再慌乱无助,不再因无法参与死亡陪伴进行时,导致事后懊恼而悔恨余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诅咒可以轻松瓦解,充分感受死亡作为人生的必经阶段所带来的震撼,和向死而生的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一切。
紧接着,作者在书中做出了总结和优化的方向,透过临床伦理学的指导,进一步对患者意愿和生命质量的临床探索,给出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展示出了对患者身体的安抚,心灵的抚慰,给予读者一剂强心剂,有方向就有希望。诸如“夜间镇静”、“延命措施”的理智对待、“心安即是家”、“团队合作、全人服务”、WOC护理师、“THP+”照护支援专员……概念既角色,无不呈现一个成熟领域所具备的专业素养。
本书提出不要陷入过度依赖治疗的怪圈,这便要求人们对疾病有理性的认知,既不是讳疾忌医,也不是被动采取全然交付医疗而放弃自主权。疾病是警钟,是告知我们当下所认知和执行的生活状态已然偏离正常轨道,已不符合生命舒展的有利方向。借助这份提醒,我们则需要拨乱反正,重启生命认知的新阶段。
作者还给出了死亡时间表,这是一份很棒的告别清单,让我们可以平静的等待和感受整个死亡临近的过程。观望他人,也借此观望自己,去张开双臂拥抱死神,与死神携手,告别人间,奔赴新生,可谓可喜可贺!
165页中出现了神奇之处。关于“离世时间”可以自定义,有点预知时日的奇妙感。因为期待,因为未了心愿,老天会给生命一个告别仪式,上天的好生之德,自然满了人心所愿,活着的人,又岂能不感恩不珍惜!
第5章堪称居家安宁疗护道路上的荆棘丛林。可想而知,善业的康庄大道一样充满风险挑战,是对我们持善之心的考验,能不能通关,就看我们对这份事业的是否拥有死心塌地的热爱。不盲目乐观,正视误差,总结遗憾,尊重生命,从把人当人看做起。
第6章是本书的高光部分。善生、善终、善别,是人生圆满的良性循环,启发我们借助他人的临终,站在死亡的临界点,重新体验新生的力量,一切刚刚好,一切又来得及。如果不能觉悟,就无法继续向前,至此再也没有说“我想死”的纯子,还有机会好好过好剩下的日子。惜日如金,必须安排!
安宁疗护服务的范围不仅要针对癌患,还需要扩大到心衰、脑卒、海默等患者。如果人性的延伸,该是当下活着的每一个人,无论何种身份状态,都该享有被呵护和照料的权利。在明天和意外未知的人间游戏规则下,每一个人都是标准的临终人士,善待生命从善待自己开始。
关于“哀伤抚慰”,相当重要。喜怒哀乐,才是人生正经滋味,平等的对待每种情绪的呈现,才有助于我们更真切的走向自己本来的模样,勇敢的体验哀伤,并从此学会了自由穿梭在人间滋味的殿堂。这是多么美好的生命感受!
书中还展示了安宁疗护全员支持系统,如果能形成完备的社区综合照护体系,对居家安宁疗护的发展相当重要。合力面对死亡的凝视,才能实现善终的磅礴发展。
《可喜可贺的临终》如同一块水果糖,清澈又芬芳,丝滑入心,带着美好,带着希望!我们也相信,善道也善终!
(全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