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谎言,却成为善意的羁绊?
2020-07-25 15:57

       第02周
 
       “社区居家安宁项目”之“社区医护培训”已进行到第2周,7月18日学员及导师们如期进行了第二周的“线上讨论”,本文内容来源于当天的案例讨论环节。线上讨论过程热烈而精彩,下面为大家呈现第二周线上讨论中的精华内容,愿更多人能有所思考和进步,并将所学用于重病末期病人的照顾中,助力生死两相安。
 
 
       善意的谎言,却成为善意的羁绊?
 
       病历介绍(本案例已做隐私保护):
 
       86岁女性,发作性呼吸困难1年,2019年10月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肺癌伴肺转移,胸膜转移;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合并贫血。未行手术、放疗及化疗。转入社区医院住院治疗,给予间断抗感染、平喘、抽胸水、口服中药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有所改善。
       
       2020年6月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咳痰,痰白色粘稠,量多不易咳出,全身水肿,胸痛,伴乏力,时有烦躁,睡眠差,食欲差,时有恶心,无呕吐,尿少,就诊于社区医院,为了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给予每日抽胸水、补液、抗感染、利尿、镇痛、鼻饲营养等治疗。目前生命体征不平稳,卧床状态,血压偏低。
 
       患者老伴儿去世,有两个女儿,女儿因为家产分配问题关系不和,患者本人焦虑,家属因为“患者害怕死亡,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患肿瘤的事实”,要求医护对患者隐瞒病情。
 
       社区医护面临的困惑(一)
 
       患者精神焦虑,对死亡有恐惧,不能直视疾病,家属不忍告知病情,作为医护心里很矛盾,但“只能”尊重家属意见,没有告诉患者实际病情。患者曾经在床头卡上看到自己罹患的疾病,当时的反应很沮丧、很恐惧,问“我是肿瘤吗?”,医护们赶紧说:“不是不是,您就是肺部感染,他们把卡片写错了”,医护使用“善意的谎言”暂时隐瞒病情。这件事对患者打击很大,后来医护也不敢再提了。患者本人也能看到自己的胸水是血性的,但他自己也选择逃避不谈。患者时有烦躁,睡眠差,眼看着老太太逐渐进入临终状态,医护们觉得应该要让她本人知道真实情况,这样也好让家属和她进行最后的告别,但很担心说了以后她一下受不了加速了病情的发展。关于病情告知,应该怎么开口?善意的谎言能否帮助病人善终?
 
       导师提问 
 
       01.目前每天液体入量是多少?鼻饲进入多少毫升?输液多少毫升?尿量多少?胸水引流每天多少?
 
       02.有没有问问老人家自己的感受?担心什么,牵挂什么?
 
       03. 老人和家人有过沟通吗?
 
        社区医护回答 
 
       “每天鼻饲肠内营养1000ml,加上她家人给买的安素,差不多800-1000大卡,后来加用了静脉输液,根据患者每天的尿量量出为入适当补。前期每天总液体入量在2200-2800ml, 胸水引流每天1200ml(生命体征平稳情况下)。近期尿量明显减少,每天500-600ml,尿量减少之后,我们把液体量也减少了,生命体征不平稳,我们也不敢抽水了。”
 
       “她本人其实是希望家产两个女儿平分的,但是大女儿不同意......平时是大女儿承担了主要赡养义务,老太太生病期间也一直都是大女儿在照顾,经济方面也都是她决定,因此家产分配上大女儿占了主导,小女儿因此和自己的姐姐关系不和。老太太应该也大概知道家里的这个情况”
 
       “疫情期间家人基本不能来探视,都是护工陪伴。她们也没有机会交流,偶尔有视频,最近情况不好了,小女儿也希望来看望”
 
       导师解析(一)
 
       注:导师解析是讲解同类案例的知识点,不是对本例的评价。
 
       01末期病人的“营养支持”是一个需要特别去体会的重要话题。我们总能看到医护给不能吃饭的患者大量的补液,患者不能进食,补充的液体量和能量并不是人人都一样的。胆囊炎、烧伤的患者,我们按照公斤体重计算给予,对于走到生命末期的患者,如果也按这个标准补给往往会补量过多,造成浮肿、憋气、痰多、腹胀等症状。末期患者营养支持要以患者的舒适为指标来调整,并非越多越好,目前临床上,绝大多数的临终病人的液体量是严重超量的。
 
       02 在这个案例中,每天给患者放胸水1200ml,如果患者放胸水后憋气能够缓解,那么我们这个操作是减轻患者憋气症状的有效手段。放胸水不是放得越多越好,能减轻症状的最少量就好;如果患者放了胸水,憋气不能缓解,我们可能就不必每天放胸水了,可以考虑从减少输入液体量,加用一定的利尿药等方面看能否减轻患者的症状;如果液体输入减少了,利尿剂用了效果不好,或者是像这个患者血压低,感觉限制液体、使用利尿剂这两个手段都用不上,就成了一个处理两难的状态,我们就会考虑使用吗啡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的感受。
 
       所以,其逻辑是:处理能够处理的引起症状的原因,如果没有可以处理的原因,那么要做好充分的对症处理。
 
       作为学习要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是:时刻关注以减轻痛苦为目的各项手段的目的是否达到。
 
       03 其实关于病情告知,我们不一定是直接用语言让病人知道。我们可以以其他的方式慢慢的去让她知道自己的病情。比如我们可以尝试让家属和她进行“四道人生”,即道谢、道爱、道歉、道别,并不是说这四道一下全部做到,也许我们在做了其中的“一道”的时候,病人自己就能慢慢了解到一点自己的情况。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她的反应而不断做出评估和调整,并不是说我们通过一次的聊天,就能告诉病人她的病是怎么回事,而是慢慢地不停地在观察和评估,然后不停地调整。
 
       04 事实上,告知病情这一块确实是很难的。因为你想保护她,不想让她因为知道自己是恶性肿瘤而加速她离世的步伐,可以看出你是一个特别心好的一个人,但是,从医生的角度来讲,我们是不建议说“善意的谎言”。如果是我的话,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怀疑自己是恶性肿瘤,询问医生病情),我可能会先选择沉默。有时候在沉默的过程中,病人会看你的眼睛,她会猜出来。然后我会问她问题,让她继续多表达。
 
       05如果病人在我们的口中都得不到实话,
她还能到哪去了知真相呢?谁还能帮助她?
 
       06 怎么说出真实又能让病人及家属接受的话是一门艺术,得靠沟通的“技术”。比如像葛楠医生提到的,在病人说出“我得了肿瘤呀?”这个问题时沉默一下,或者问她说:“老人家今天你怎么突然就问起我这么一个问题?您是怎么想的呀?”,同时我坐下来,好好听老人家说说…用一种或若干种沟通,让她逐渐接近她猜测的事实。我们要有技术和技巧的沟通,而不是直接把大实话摆在病人面前,也绝不是用善意的谎言来欺骗病人,这样不符合医学伦理,自己的良心也过不去,所以沟通的训练特别重要。
 
       社区医护面临的困惑(二)
 
       这个病人因为是我们十多年的老病号,感情也比较深,我们就跟她的家人一样了,所以跟她沟通病情这一块确实是有点不太忍心。目前病人病情危重,生命即将终结,但患者本人求生欲强,如何通过安宁缓和医疗帮助她?
 
       导师解析(二)
 
       01  如果是十多年像亲人一样的时候,我觉得您会很难。因为您是双重角色,是她的亲人,也是医生,会很难。我们在病房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通常我们会建议换一个主治医生,因为您太熟悉她了,会带着个人感情,在做决定的时候反而不那么客观,会让我们束手束脚,不能做出理性的抉择。
 
       02 这位老人家目前来看,善终很难。为什么?她想做的一件非常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到,就是她想把财产平分,但却不被支持。我们也一直在说她现在很焦虑有死亡恐惧,其实她的精神痛苦心里不平安这一块是非常明显的。那有没有办法让她实现这个愿望,让她心里得到平安呢?她现在神志清楚,借助法律手段她完全可以做到意定财产分配,那我们这些人要不要帮她一把?告诉她有这么一个选择,问她愿不愿意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如果做了,她能走的平安。我觉得此例患者,这个问题是核心中的核心,比症状控制还重要!当然,做这些的前提是老人家希望我们在这个点上帮忙。
 
       03这种让末期患者痛苦的是“财产分配问题”及其他身后事问题,临床上非常多见。也许有人会觉得“人家的家里事,我们不要管”。我们应该从一个神志清楚的病人的“心愿达成”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作为服务末期病人的安宁团队,我们不管,谁能帮上忙?!谁可以帮忙?社工可以!没有社工的话,可以帮忙联络律师帮助。
 
       该案例引发的思考
 
       01 末期病患的症状控制是基础,很多时候出的都是难题。如何控制好症状,值得深入学习。
 
       02 病情告知,有时候看似很难,有时候或许换一种方式便能顺利化解难题。
 
       03 面对影响病人能否善终的复杂家庭社会关系,安宁团队是否应该介入?如何介入?边界在哪里?
 
       04 一边是作为医务人员必须的理性,一边是对病人像亲人般的感性,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好这两个角色?
 
       案例讨论导师 
 
       王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护士长
       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组员
 
       孙燕霞: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护士
       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组员
 
       葛楠: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宁晓红: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