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基金浙江志愿者用爱陪伴,护航生命最后一站
2024-05-29 21:46
      荣基金浙江志愿者自2023年组建团队以来,在经过系统的培训,以及有计划的线下实践,团队成员迅速成长,成为浙江当地关爱临终患者的重要力量。
      2024年5月,浙江志愿者团队深入浙江医院灵隐院区、浙江老年关怀医院、西湖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开展病房陪伴活动十余次,用爱陪伴每一位老人,用心呵护每一个生命。
      许多重症临终老人进入生命倒计时常常会感到消极、悲观、绝望和恐惧,家属也经历着紧张、不安、难舍和烦躁,通过志愿者伙伴的暖心陪伴,可以让这些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获得精神慰藉和尊严,这是陪伴服务的核心目的。
      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志愿者伙伴在不断积累经验得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成长。通过下面这些服务过程中的暖心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的感受饱含真诚、温暖的陪伴的力量。
      志愿者故事分享(一)
      我们这次陪伴对象是一位罗奶奶,她今年67岁,肺癌末期,目前由老伴24小时陪护照顾。
      这次陪伴仅我和伙伴两人。伙伴非常的有经验,她有一本记录着很多病人信息的宝典,这是从事安宁疗护志愿者一年多的战果。在陪伴之前,医师给我们介绍了病人的详细情况,525床,病人有一个儿子,有一个孙子一个孙女,儿子工作繁忙,孙子孙女都是她来杭州帮衬着带大。确诊肺癌后,也辗转上海等大医院去看过,但是已经不适合再做进一步的治疗。病人目前身体左右两边已经出现了压疮,并且有破溃,比较怕热,但是开空调其他床位又吃不消,给她特别安排了一个小电扇。医生给病人安排了吗啡,病人比较乐观,能扛事,不太会跟医护主动叙说不舒服的地方,除非医护人员多留一会自己观察,倒是她的陪护人其老伴需要倾诉,平时他也经常想跟医护人员述说一下,但是毕竟医护工作繁忙由志愿者出马再合适不过。如今医院照护的重任落在老伴身上。住进安宁病房两个月左右,老伴24小时陪伴,身心都常辛苦。这点伙伴深有感触,而且她记得一个细节,这位爷爷一直在意的是老伴在儿子身边帮忙带娃,如果儿子早点带着妈妈去体检,或许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医师建议我们找一个单独的阳光室带着爷爷去倾诉一下。
      除了525 床,。也一一问了她陪护过的其他病人情况。从她们的聊天可以看出,安宁疗护在这里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模式。医师述说病人情况的时候,介绍了很多病人的家庭情况,她不是在叙述一个和她无关的人,语气温暖。当我第次在安宁疗护病房听到这些病人的事迹时,被困在疾病里的人,还有被困的家属,安宁疗护是最安慰生命的人性关怀。还有一对夫妻,住在楼上楼下,丈夫已经不能行动,妻子还能坐上轮椅,隔段时间护工也会推着妻子去楼上看一眼。一股巨大的命运的力量包裹着我,虽然不知道我们具体能做些什么,但是我已经加入了这个队伍,为别人也为自己去迎接疾病和死亡的挑战。
      我提出了疑问,这次陪护的重点到底是病人还是家属,志愿者伙伴说到时候看具体情况。我和伙伴俩人就在电梯口的座椅上宣读了志愿者行动规范,每次行动规读,都能瞬间进入角色获得力量。进入一个三人间的病房,正中间的床位孙奶正在熟睡,老伴拿着一把蒲扇在轻轻地摇着。伙伴真的很会关照人,她顺势接下了摇扇子的工作,让爷爷休息一会。很大的一瓶营养液悬挂着,乳白色的液体正通过管子进入病人身体内,因为只靠营养液维持,这个月瘦了十来斤。老人侧躺着,髋骨上一块明显的压痕,腿上肉眼可见的瘦削。爷爷一坐下来就开始了他讲述,一口诸暨土话中充满了对妻子的心疼。在整个的过程中,爷爷提到的最多的词“没有办法”,是的,医疗手段上我们已经做不了什么了。老太婆确诊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肿瘤压迫着肺,以前躺下来就会呼吸不畅,睡都睡不好。现在有压疮,平均一个半小时就得给她翻一次身,晚上他睡在边上,要起来五六次。他说了很多身边患癌的朋友,到最后都是没有办法,深深的无奈。
      我能感受到老伴隐忍的不舍,他的抱怨更多的是对这个病而不是对人。这个病让他的老太婆不舒服,他默默地无怨无悔地做着自己能做的,24小时的陪护,即使右手麻木,右脚肿胀。说到他老婆很能干,带着孙子还帮忙做了家里的家务,儿子儿媳回来啥也不用做。说她二十岁跟了他,差不多47年,家里盖了三层房于都靠妻子扶持。说到这些的时候,他的脸上会有笑容,能感觉到他捕捉到往日的回忆,他为她感到骄傲。我相信,此刻他的妻子,意识到爱人在最后阶段的守护,她也会为了自己为了爱人而骄傲。说起儿子,他说很孝顺,如果早些检查,相信儿子也会倾尽全力。是的,面对亲人的告别,我们最在意的是自己是否尽力,是否能不留遗憾。
      直到要离开的时间,奶奶也没醒,中间护工阿姨和老伴为她翻了一次身,也有料理机的轰鸣,都没有于扰到她的睡眠,药物在明显地发生作用。只要不用承受疼痛,不用承受恶心,能好好地睡一觉,老伴觉得这就够了。钱钱俯下身去轻抚着孙奶奶的肩膀,关爱的动作不仅安慰了家属,也给我指点了方向。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什么轰天动地的大事,一切都在细小的动作里,发自内心地倾听,对视,抚触,打通心的连接,打通生命的连接,打通生与死的连接。也许,这是超脱命运摆布的一个至善之举。
      志愿者故事分享(二)
      午后,逆光的轮廓中是一个消瘦、单薄的身影。低垂头,缓慢而努力的吸允着小半杯果汁。
      知道我们来,她缓缓抬起头,一根粗壮的鼻饲管肆无忌惮的趴在神色凝重的脸上。
      长做噩梦、感叹国家在老年的自己身上浪费太多钱(67岁)、病痛难忍、希望安乐死…她一口气诉说着这些~
      志愿者轻轻抚触着她的手,接住她偶尔抬起的目光,用眼神鼓励着她,鼓励她说出此刻的感受…
      你们是?她慢慢的将注意力转向了我们,从自己的悲痛世界中向外张望。志愿者清晰明了的阐述了陪伴的核心。
      志愿者:你的床在窗边,可以第一个看到窗外的风景呢。
      嗯,她若有所思的将目光移向窗外。参天的大树、鸟鸣花香…
      我的头发也都掉了。
      嗯,不过你的帽子很好看,小碎花粉粉的。
      是吗,她摸了摸帽子,神情慢慢的松弛下来。
      我想安乐死,但他们不肯。
      他们是谁?志愿者问。
      有爱人、儿子、儿媳、孙子、兄弟姐妹。
      孙子是你带大的吧?
      是的。
      那一定感情很好…
      帮助患者唤起家族社会关系,这些血脉之情也是患者生存的勇气。
      我身上的零件少了好几个。
      是吗?好幽默的形容。
      她咧开嘴笑了…我好久没笑了。
      嗯,心情好可以提高我们的免疫力对吧?
      可以和我们说说你以前碰到过的大困难吗?是怎么度过的呢?
      志愿者进一步把时间轴拉长、视野拉宽,希望通过患者自己的述说,梳理本自具足的力量…
      第一次陪伴的重病患者,志愿者以参与性倾听为主,听完整、听明白、听深入。鼓励、重复、反应、具体化以及非语言行为的理解与把握都需贯穿在其中。
      无条件、不着急是那个当下的感受。而同频共振也是基于此才会发生。
      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共舞,在初夏的午后…
      志愿者故事分享(三)
      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老年人爱心陪伴活动,我和贤续老师非常有幸一起陪伴了90多岁的李奶奶。李奶奶之前中过风,现在躺在床上很虚弱,但看过我们过去还是蛮高兴的,试图伸出手来和我们招呼,贤续老师顺势据住了她的手,问她最近好不好,自然地开始了陪伴。
      我在陪伴开始前本来还很担心不知道如何陪伴,怎么不尴尬,但跟贤续老师在一起陪伴很自然的发生了。我们没有很刻意的一定要和老人聊什么。握着她的手陪着她,老人虽然虚弱,但意识非常清楚。跟我们他享她的家庭,她13岁随父亲打日本人来到杭州,后来就一直在杭州生活和工作。老人有三个孩子,孩子们都很孝顺,女儿每天都来看她,儿子也常常来。老人讲的很慢,声音很小,有时候有些话我们听不清楚,我们就把耳朵凑近她,尽量听清她讲的话,然后复述给她听。如果我们复述的正确,她就很开心。期间我并没有讲太多的话,我静静的握着老人的另一只手,轻轻的帮她按摩一下,老人慢慢放松她的手和胳膊,享受着我们的陪伴。
      时间过得很快,到我们快要分别的时候,我们说老奶奶您保重身体,以后我们再来看您,老人虚弱但坚定的说,我要活到100岁的,一直拉着我们的手,舍不得我们离开,我们依依道了别,然后回到志愿者工作室。
      这次陪伴,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陪伴确实是有价值的,特别是这些老年人,病弱在床,不能自由活动,长时间处于一种孤独状态,就像李奶奶,即使有家人的看望,但孤独也是一种常态。他们期待有人的关怀和陪伴,这种关怀和陪伴是无价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这些老人就是明天的我们自己。我们把重心放在抚养下一代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曾经养育我们的上一辈,他们孤苦无依,在床上不能动弹,装在被子的那个壳里,任别人摆布。看着别人或家人的精彩来渡过自己的余生,但他们还是坚韧的坚强的想活下去,人世间有他们太多的牵挂。我握着李奶奶的手,就像握着若干年以后我自己,希望每个老人都被温柔的对待,能得到温情的陪伴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