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次成都志愿者分享会上,我们聚集在一起,彼此分享了自己在陪伴老年人和参与安宁疗护中的感悟。两位志愿者通过各自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陪伴与关爱的理解,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以下是她们的分享。
我第一次参与“老者不孤”项目陪伴的经历,至今让我记忆深刻。那次是和丁老师一起去的。一进门,就看到四个老人围坐一圈打麻将,其中一位是脑梗后做了开颅手术,正在恢复期。看到这一幕,我忍不住笑了,因为这种风格真的很“成都”。
我们一进去,老人们就问:“你们带礼物来了吗?”
丁老师回答:“没有。”
“剪指甲吗?”
“不剪。”
丁老师还开玩笑说:“可别打得太大,身体要紧,小赌怡情。”
当时,我对“老者不孤”这个项目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觉得挺新奇的。我心里想着:我今天去做什么呢?我什么都不会。于是,我决定先去看看。第一次去之后,我最深的感受是:陪伴并没有那么高的门槛,只要你有时间,愿意付出,愿意学习,愿意与老人们沟通,就可以开始了。
在养老院的几次陪伴中,我跟随丁老师和蒋老师一起,收获了很多感触。作为志愿者,我渐渐懂得志愿者的光热不在惊天动地,只要能用上一颗真心。每一个举手投足,每一句关心的话语,都能让老人们在那一刻感受到快乐,而这种陪伴,不仅让他们受益,也让我自己得到了滋养。
这几次的陪伴经历,深深启发了我。无论多健康、多完美的人生,都终将走向终点。那么,我们如何度过每一天,让这短暂的人生更有意义,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成都安宁读书会有一期的读者只有一位,那就是我。
这是一段很奇妙的缘分。
我的闺蜜长期生活在北京,那段时间她的父亲被诊断出癌症四期。她回成都的几天,我一直陪在她身边。我感同身受,想为她做些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做什么,那种无力感让我心情沉重。
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另一位朋友,她听后告诉我,正好知道有个读书会,或许对我和闺蜜都有帮助,她建议我去参加。于是,我去了。正是因为这次参加,我认识了丁老师、尹霞和其他一些伙伴。在那次读书会中,我们共同阅读了《人生除此无大事》中的一章《安宁疗护与缓和治疗》。读书会结束后,我把学到的东西分享给了闺蜜。那时,她正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有些抗拒去接受这些信息。
不过,后来她的情绪稍微平复了一些,就去网上下载了《人生除此无大事》的有声书,并告诉我她有在听。
有时候,我们会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是否真的有意义。我们所得到的反馈,可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效果,但实际上它的意义往往是我们无法立即看到的。可能在某个时刻,它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对方,甚至改变了某些事情。
我觉得了解安宁陪护和姑息疗法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会最终将我引向养老院。在那里,很多老人都处于生病的状态,年纪很大,整个环境弥漫着低沉的能量。和蒋老师一起时,我常常觉得她就像一束光,无论她走到哪里,那束光都跟着她。我也从这过程中思考了如何更好地与长辈相处。我们的父母已经老了,有时他们可能会犯错,我们如果把他们当作孩子一样包容与接纳,而不是一味地争对错,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在荣基金的志愿者活动中,常常会触及一些平时人们习惯于逃避的话题——生命中的老、病、死。这些沉重的话题,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但正是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志愿者们学会了直面它们。每一次的活动,都是对生命深刻理解的一次收获。
这里没有单向的施与受,每个志愿者都由此学习成为更圆满的自己。荣基金的志愿者活动一直在不断招募新的伙伴加入。如果你也希望用行动传递温暖,欢迎你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走上这条充满爱的道路。